艺术批评理论与实践。研究对象包括艺术批评理论和批评实践,它包含两个方面:其一是批评史上和当代的艺术批评家在一定的时代文化背景下,运用一定的批评理论标准与方法,对艺术家、艺术作品、艺术思潮、艺术运动所作的探讨、分析、阐释和评价;其二是公共文化政策、艺术法律、美术馆机制与艺术展览策划的关系,以及策展人的角色、功能和策展模式。就研究范畴而言,本研究包含艺术批评学的基本范畴和体系,诸如艺术批评的本质、功能、标准、方法、写作、发展以及艺术展览策划理念、运作方法等。
如果说结构主义批评、符号学、女性主义批评、新马克思主义批评发轫于1960年代的法国,那么自1980年代以来当代艺术批评理论呈现出鲜明的前沿性和实践性,在融合法国和欧陆批评理论中,推出新历史主义、后殖民理论、视觉文化研究等原创理论,以适应当代艺术的时代变化与意义阐释,以此为批评实践前提,艺术批评家、策展人的评论、策展活动成为当代艺术的有机部分而显得十分活跃,对国际艺术产生了持续的影响,这些新的批评实践还没有得到系统化考察和学术性梳理,然而它对发展中的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和艺术创作,无疑都具有亟需借鉴、探讨、比较和交流的有益经验。缘此之故,王敏教授在本学院开设了“艺术批评理论与实践”研究方向,招收博士研究生,旨在为国家培养新一代的艺术批评家。在中国第四代艺术批评家中,已经有毕业于本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从事艺术批评实践,并脱颖而出,成绩斐然,得到艺术批评界的普遍肯定。